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
何如?”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

先生曰:“‘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
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
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
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
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问“夭寿不二”。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
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
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
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先生曰: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又曰:“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
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
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

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
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

或问“异端”。


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
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
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
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


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
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问:“如何道即是教?”


曰:“道即是良知。
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一友问功夫:“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
如何则可?”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
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
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先生语陆元静曰:“元静少年亦要解‘五经’,志亦好博。
但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
以今人好博之心观之,却似圣人教人差了。

王汝中、省曾侍坐。


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省曾起对曰:“不敢。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


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
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
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
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