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谏诤知无补,迁移分所当。


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


龙象投新社,鹓鸾失故行。

龙尾道边来一望,香炉峰下去无因。


青山举眼三千里,白发平头五十人。


自笑形骸纡组绶,将何言语掌丝纶。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


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


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

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


旧僧独有云皋在,三二年来不得书。


别后道情添几许,老来筋力又何如。

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


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


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

丹霄携手三君子,白发垂头一病翁。


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


终身胶漆心应在,半路云泥迹不同。

贤侯辟士礼从容,莫恋泉声问所从。


雨露初承黄纸诏,烟霞欲别紫霄峰。


伤弓未息新惊鸟,得水难留久卧龙。

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


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


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

从军忆在梁州日,心拟西征草捷书。


铁马但思经太华,布帆何意拂匡庐。


计谋落落知谁许,功业悠悠定已疏。

平生不到三公府,晚岁归来五老庵。


夙士极知成殿后,吾曹所赖作司南。


孤舟夜泊滩声恶,小瓮晨香雪意酣。

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巀然屹立乎长江。


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里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


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

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


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五老闲游倚舳舻,碧梯岚径好程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黄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缓辔松阴不起尘,岚光经雨一番新。


遥知数夜寻山宿,便是全家避世人。


落日已迷烟际路,飞花还报洞中春。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

山房牙签三万轴,六丁下取归群玉。


空馀坡老枯木枝,雪骨霜筋插云屋。


楞伽老僧怀两贤,作堂要与祠千年。

庐山山南刷铜绿,黄金锯解纯苍玉。
庐山山北泼蓝青,碧罗幛裹翡翠屏。


昨日山南身历遍,今朝山北舟中看。

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

过湖见远岫,澹若横碧烟。


晨蔚动霁晖,春滋涵雨鲜。


人世那有此,必疑是庐山。

清风迎衣襟,白云捧脚底。
飘然径上庐山头,谁道栖贤三十里。


乡禅引到狮子峰,旃檀喷出香雾浓。

何处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荐目前机。


偶看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琐细夜谈皆可听,烟霏秋雨欲同归。

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两岸苍壁对,直下成斗绝。


一水从中来,涌潏知几折。


石梁据其会,迎望远明灭。

蹑石循急涧,穿林度重冈。


俯入幽谷邃,仰见奇峰苍。


李公英妙年,读书此云房。

浩浩长江水,东逝无停波。


及此一回薄,湖平烟浪多。


孤屿屹中川,层台起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