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
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

释名


莪述。


气味


(根)苦、辛、温、无毒。


主治


心腹冷痛。

释名


玉金,姜黄、毛姜黄。


气味


(根)辛、苦、寒、无毒。


主治


颠狂症。

释名


亦名白麻。


气味


(果实)苦、平、无毒。


主治


一切眼疾。

释名


宝鼎香。


气味


(根)辛、苦、大寒、无毒(一说性热)。


主治


心痛难忍。

释名


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


气味


(子)辛、大温、无毒。


主治


元阳衰损(脚手沉重,夜多盗汗)。

气味


(实)辛、温、无毒。


主治


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
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

气味


(茎、叶)苦、大寒、无毒。


主治


喉风喉痹。
用大青叶捣汁灌服。

释名


荜拨。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冷痰恶心。

气味


(仁)辛、温、无毒。


主治


小便频数。
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乌药,等分为末;另用酒煮山药粉为糊,和药成丸,如梧子大。

气味


(仁)辛、温、涩、无毒。


主治


冷滑下痢。
有缩砂仁研细,调入羊肝切片中,瓦上焙干,再研细,加与砂仁等量的干姜末,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释名


多骨。


气味


(仁)辛、大温、无毒。


主治


胃冷恶心(进食即想吐)。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心腹胀满,气短。

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
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释名


亦名苦豆。


主治


小肠气痛。
用胡芦巴炒过,研细。

释名


杜蘅、杜莲、若芝、楚蘅、山姜。


气味


(根)辛、微温、无毒。


主治


胸胁逆气,头痛流涕,皮间风热等。

草部·木香


释名


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中气不省(闭目不语,状如中风)。

释名


亦名荔实、马蔺子、马楝子、马薤、马帚、铁扫帚、剧草、旱蒲、豕首、三坚。


气味


(实)甘、平、无毒。


主治


寒疝诸疾。

释名


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


气味


(根皮)辛、寒、无毒。


主治


疝气(觉气胀不能动)。

释名


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
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气味


(根)苦、平、无毒。

释名


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一切伤寒。

释名


亦名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气味


(子)辛、平、无毒。
(根、茎)苦、寒、无毒。

释名


亦名稿茇、鬼卿、地新、微茎。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太阳头痛、巅顶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亦治痈疽,排脓内塞。

释名


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


气味


(茎、叶、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茎、叶)除皮肤中热,治恶疮,止金疮血。

释名


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气味


(花)咸、温、有小毒。


主治


中风壅滞。

释名


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气味


(根)辛、平、无毒。


主治


胸膈郁积。

释名


本名玄胡索。


气味


(根)辛、平、无毒。


主治


咳嗽。

释名


亦名金灯、鬼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


气味


(根)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


面疱斑痣。

释名


鲜,音仙。
亦名白、白羊鲜、金雀儿椒。


气味


(根皮)苦、寒、无毒。

释名


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热病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