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气味


粟芽:苦、温、无毒。


麦芽:咸、温、无毒。


谷芽:甘、温、无毒。

释名


甘、温、无毒。


气味


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主治


甘、温、无毒。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消化不良,食减贪睡)。
用神曲六两、麦蘖(炒)三两、干姜(炮)四两、乌梅肉(焙)四两,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释名


酒母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米谷食积。
炒曲末,以开水调服二钱。
一天服三次。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小儿淋(小儿尿频量少)。
用蒸饼、大蒜、淡豆豉合捣成丸,连服三日可愈。

释名


(淡豉)苦、寒、无毒。
(蒲州豉)咸、寒、无毒。


气味


伤寒发汗(冰痛、身热、脉洪)。

释名


沿篱豆、蛾眉豆。
其种子有黑、白二种,白者温而黑者稍冷。
入药用白扁豆。

气味


绿豆:甘、寒、无毒。


绿豆粉:甘、凉、平、无毒。


豆皮:甘、寒、无毒


豆芽:甘、平、无毒。

释名


赤豆、红豆,叶名藿。


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水气肿胀。

释名


菽。
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气味


黑大豆:甘、平、无毒。

释名


阿片。
俗作鸦片。


气味


酸、涩、温、微毒。

释名


米囊子、御米、象谷。


气味


(米)甘、平、无毒。
(壳)酸、涩、微寒、无毒。

释名


解蠡、芑实、莘米、回回米、薏珠子。


气味


(仁、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风湿身疼,日暮加剧。

气味


粟米:咸、微寒、无毒。


主治


粟米:


胃热消渴。
用陈粟米煮饭吃。

气味


黄粱米:甘、平、无毒。


白粱米:甘、微寒、无毒。


青粱米:甘、微寒、无毒。

释名


玉高粱。


气味


(米)甘、平、无毒。


主治


(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

释名


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


气味


黍米:甘、温、无毒。
久食令人多热烦。

释名


粢。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补中益气,用羊肉一脚,熬汤,加稷米、葱、盐,煮粥吃。

气味


粳米:甘、苦、平、无毒。


淅二泔:甘、寒、无毒。


主治


粳米:


霍乱吐泻,烦渴欲绝。

释名


杜、糯。
(本草所指的稻,去指糯而言)。


气味


淘糯米水:甘、凉、无毒。

释名


翘、乌麦、花荞。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咳嗽上气。

气味


小麦(小麦的果实):甘、微寒、无毒。


浮麦:甘、咸、寒、无毒。


面粉:甘、温、有微毒。

释名


慎火、戒火、据火、护火、辟火、火母。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

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痰喘。

释名


石革、石皮、石兰。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小便淋痛。

释名


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奄间。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虚气攻牙,齿痛血出。

释名


纶布。


气味


咸、寒、滑、无毒。


主治


瘿气结核,瘰疬肿硬。

释名


单、落首、海萝。


气味


苦、咸、寒、无毒。


主治


项下瘰疬。

释名


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小便血淋。

释名


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酱瓣草、猢孙头草。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