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起强围作噩,尽屠维大渊献,凡三年。


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二一七年)


春,正月,魏王操军居巢,孙权保濡须,二月,操进攻之。
初,右护军蒋钦屯宣城,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之。

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


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

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


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


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

七十欠四岁,此生那足论。


每因悲物故,还且喜身存。


安得头长黑,争教眼不昏。

六十河南尹,前途足可知。


老应无处避,病不与人期。


幸遇芳菲日,犹当强健时。

人生久矣无百年,六十七十已为寿。


嗟予忽忽蹈此境,衰发如蓬面枯瘦。


孤松摧折老涧壑,病马凄凉依栈豆。

随计当时入帝城,笙歌灯火夜连明。


宁知六十馀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常忆初年十七时,朝朝乌帽出从师。


忽逢寒食停供课,正写矾书作赝碑。

故里登高接隽游,即今不计几番秋。


一樽尚与菊花醉,万事不禁江水流。


薄命虽多死闾巷,逢时亦有至公侯。

生年六十九重阳,辙遍秦吴岁月长。


南郑从戎嗟尚壮,中梁纵猎最难忘。


离披雉拂雕鞍堕,独㑛狐穿古冢藏。

三百里湖水接天,六十二翁身刺船。


饭足便休慵念禄,丹成不服怕登仙。


胸中浩浩了无物,世上纷纷徒可怜。

楚望何苍然,曾澜七百里。


孤城寄远目,一写无穷已。


荡漾浮天盖,四环宣地理。

坐镇清朝独殷然,闲徵故事数前贤。


用才同践钧衡地,禀气终分大小年。


威凤本池思泛泳,仙查旧路望回旋。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
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平沙。
古道西风瘦马。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轗轲长苦辛。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风惊鸿雁行,吹落秋江上。


为扫碧岩边,问叔今无恙。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


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


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


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


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

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

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


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乾。


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


苟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


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

修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


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


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

横术有奇士,黄骏服其箱。


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


再抚四海外,羽翼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