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
”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
请问。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天地人物皆然。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
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
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
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
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澄问“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
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
“‘夜气’是就常人说。
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
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
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
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
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
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一日,论为学功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
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
喜、怒、哀、乐,非人情乎?
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
’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
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
此在学者善观之。
“‘虚灵不繻,众理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仙家说婴儿,亦善譬。
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
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
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